2021/4/22

高雄啟禾社2021年04月讀書會

4月讀書會 由Nina導讀趙南柱的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

2014年,韓國發生「媽蟲」事件,網友攻擊年輕的全職媽媽,認為她們每天打扮得時髦漂亮,
老公上班後,就帶著孩子到外頭喝咖啡、逛街,沒有生產力與收入,有如「吸血蟲」般依附
老公生存,完全沒有考慮女性被強迫的期待與付出,趙南柱開始思索,女性長久以來到底受
到限制與差別待遇,因而寫下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。
講述出生於1982年的三十多歲平凡女性金智英,在產子後因為周圍人事變化,以及家庭中婆婆等家人的言行一度造成其心理疾病,以及在其丈夫和家人的幫助下尋找自我恢復生活的故事。

這本書跟我目前為止有80%的相似,所以讀起來心有戚戚焉,以下是金智英人生每階段的摘要。

| 1982 金智英出生

| 1982~2000年 金智英成長、求學階段

從小時候就註定了她在家中的地位,長輩永遠最疼弟弟,她和姊姊必須主動幫忙做家事,弟弟沒有做過任何家事,被奶奶抱在懷裡疼愛,有一次金智英偷吃了弟弟的奶粉,奶奶不分青紅皂白的打了她一頓。
有一天智英遇到更令她害怕的事情,有一次她從補習班準備搭車回家,在公車上碰到一個自稱是和她一同補習的男學生尾隨,而且還跟她上同班公車,讓她非常害怕,因此她向一名女子借手機傳訊息給爸爸,不過爸爸沒有看到,到站之後,那名男學生也與她一同下車,當智英無助不知求助於誰時,剛剛借她電話的那名女子突然出現拯救了她。
然而,那名男同學非但沒有落荒而逃,反而罵她們:「兩個臭婊子」。快速跑回家後,姍姍來遲的爸爸並沒有關心她,反倒嚴厲的訓斥她:「為什麼要去這麼遠的地方補習!為什麼要和陌生男子說話!為什要裙子要穿這麼短!」

| 2001-2011 金智英上大學到進入職場

他詢問金智英有沒有男朋友,還開了一連串令人無言的黃色笑話….,最令人討厭的是一直不停勸酒這件事,不論金智英舉多少理由婉拒,說自己已經不能再喝了、回家路上很危險,真的不想再喝了,也會遭部長反問:「這裡這麼多男人有什麼好怕的?」而智英也只能把「我最怕的就是你們啦!」這句話吞回肚裡。
「我最怕的就是你們啦、到底把我們當什麼?」

| 2012-2015  金智英結婚、懷孕、生子、離職並開始全職育兒生活

「所以你失去了什麼?」智英問
「啊?」
「你不是說叫我不要老是只想失去嗎?我現在很可能會因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、健康、職場、同事、朋友等社會人脈,還有我的人生規劃、未來夢想等種種,所以才會一直只看見自己失去的東西,但是你呢?你會失去什麼?」

| 成為媽媽後的金智英

有天到幼兒園接回女兒,打算到附近公園散散步。她走著走著,看到附近新開一間咖啡廳,於是進去點了一杯美式咖啡、外帶到公園的長椅上坐著慢慢享用。一旁長椅上幾名年約三十出頭的男性上班族,同樣也在喝著那間咖啡店的咖啡。金智英明知道他們工作有多麼辛苦煩悶,卻還是難掩心中的羨慕,觀望了他們許久。就在那時,,其中一名男子發現金智英在看他們,便向同行的友人竊竊私語,隱約在說:「我也好想用先生賺來的錢買咖啡喝、整天到處去閒晃……媽蟲還真好命……我一點也不想和韓國女人結婚……」

| 2016 金智英開始接受精神科醫師諮商

金智英開始變得非常古怪,跟老公講話時,用的是自己母親的口氣;或者化身成已經過世的學姊,脫口而出驚人之語;到釜山婆家過節時,又有如自己母親上身般,以「親家母」的身分向婆婆吐露內心的不滿。像是精神錯亂般,連周遭的人都感到害怕。
最後丈夫決定帶她接受心理諮商,就在與醫師的對話中,她慢慢揭露出自己的人生故事…
不論是多麼有能力、表現優秀的人,只要解決不了育兒問題,女職員都免不了會帶來這些困擾。

<Grace>
從具荷拉和雪莉相繼自殺的事件可以發現韓國厭女的情形非常普遍,但我認為對女性最不尊重的國家是印度。
全書中最有智慧的就是金智英的媽媽,總是溫柔、認命,從不干預孩子的生活,但會在痛苦的時候給予最結實的溫暖,而這些開朗,都是來自她為家庭犧牲奉獻後的體悟。

<Lily>
我是傳統農村長大的,奶奶跟金智英的奶奶真的很像。奶奶總是對身為長孫的哥哥最好,自己和姊姊總是只能吃哥哥不吃的,哥哥到五歲之前都沒有從奶奶和曾祖母的背上下來自己走路過。
還好外婆對我和姊姊很好,也不逼著我們嫁人,也提供我和姊姊讀書。

<Mandy>
自古以來,台灣就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,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齣大陸劇「娘道」,才知道以前的女孩還要擔心天災的發生,每當天災發生就會有女孩被丟到黃河裡祭神,以期望來年能風調雨順。

<Lanco>
婆婆對我很好,而且我也認為就是要好好對兒媳,因為兒媳是兒子的妻子,婆媳如果感情不好,兒子也會夾在中間不好做人。

<Henry>
今天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婚姻及家庭狀況,有些也都說得很貼近這本書。
這本書的觀點是以平權為出發點,但這是一個以男性主外的社會,尤其在韓國底層厭女情況更趨明顯,而我認為兩性平權必須從教育扎根,就像我們從小就覺得台灣這環境很安全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