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讀書會 由Michael導讀蔣勳的《捨得。捨不得》
京都永觀堂、清邁無夢寺、加拿大乃潤瀑布……蔣勳帶著《金剛經》,讀經、抄經,旅行十方,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,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,在文學藝術中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,與一切有情眾生,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……
我們渴望出走,在遠行與回歸間尋找意義──
看盡熱鬧繁華,能從吵雜中出走,洪荒總會為一、兩個出走的人準備一片乾淨山川吧。……洪荒留此山川,是給來這裡的生命嚴峻的考試嗎?我遊走在洪荒的島嶼,立春,驚蟄,所有蟄伏的生命都在沉埋的土中蛹動,他們要甦醒復活了。
我們貪戀著美,在理性與叛逆間濺迸血淚──
美,勿寧更是一種叛逆,叛逆俗世的規則,叛逆一成不變的規律,叛逆知識的僵化呆滯,叛逆人云亦云的盲目附和,叛逆知識與理性,叛逆自己習以為常的重複與原地踏步。美是一種「痴」。知道了知識的不足,知道了理性的貧乏與脆弱,知道一切定義與條理的荒謬。「痴絕」的生命,長嘯而起,山鳴谷應,在文明的絕境使歷史濺迸出血淚。
我們耽溺文學,在字裡行間尋找生命力量──
文學不是一味自我炫耀、自我表現,文學,不是聒噪的囂張。文學,或許有一種力量,使青年可以向內對自己做更深的生命質問──我活著為了什麼?我可以不再只是現在的我嗎?我可以告別親愛的人,告別俗世,獨自一個人出走嗎?
我們渴望出走、貪戀著美、耽溺文學,也許,到頭來只要問自己,到底捨得,捨不得而已。
<Michael>
蔣勳分享金剛經如何伴隨他度過人生的各種時刻,初始機緣來自父親的贈與。這一卷經,他一直沒有閱讀,直到父親在加拿大病危,才將這部擱置在書架上多年的經典帶上飛機,在航程中讀到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與跋尾刊刻人王玠為亡故父母發願一事,心中非常觸動。
捨得·捨不得是人生的兩難,起因都是人的“情”。例如,蔣勳父親往生時,他捨不得,可是當時的他做了一個很大的功課,他告訴自己:「必然要捨得。」
<Fion>
十年生死兩茫茫!不思量,自難忘。千里孤墳,無處話淒涼。
縱使相逢應不識,塵滿面,鬢如霜。夜來幽夢忽還鄉。
小軒窗,正梳妝。相顧無言,惟有淚千行。
料得年年斷腸處,明月夜,短松岡。
蘇東坡寫詞懷念亡妻,《江城子》描寫妻子去世十年後,對她的思念仍是絲毫未減,每每到愛妻墳前仍是哭得悲痛斷腸,詞句哀戚動人、千古傳頌。
神秀說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
慧能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
學習著如何將人生的塵埃拂去。
<Henry>
阿含經上說「無名所繫、愛緣不斷、又復受身」就是那盤根錯節、牽扯不清的無名愛恨,讓這身體不斷再來啊!何時才能徹底了悟,不再重蹈覆轍呢?佛教其實提倡跳脫輪迴,之所以有輪迴也是因為人的情感——“捨不得”。
洞房昨夜停紅燭,待曉堂前拜舅姑。
妝罷低聲問夫婿,畫眉深淺入時無。
光看字面上,會覺得這是新嫁娘為了見公婆而緊張自己的妝容是否不得體,實際上朱慶餘寫給考官大人詢問考試成績的詩。
花褪殘紅青杏小。
燕子飛時,綠水人家繞。
枝上柳綿吹又少,天涯何處無芳草!
牆裏秋千牆外道。
牆外行人,牆裏佳人笑。
笑漸不聞聲漸悄,多情卻被無情惱。
蘇軾通過感歎春光易逝,寄寓他仕途失意、懷才不遇的惱恨心情;借佳人難見以抒胸中鬱結之意,表達出意欲匡世濟時的丈夫之氣,這就是情境的優美。